◆本網頁圖文版權所有,若有轉貼、引述請先取得同意◆   【回首頁】

<<<<<<白色恐怖受難者最新名單展、和平詩畫展、世界和平博物館特展,持續展出中,歡迎參觀。><<<<<<

第四屆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遴選結果公告

報名非常踴躍,收到200多位朋友報名,考量許久後,共選出50位正取學員,正取名單如後。另選出備取名單30位。其他報名營隊的朋友們,感謝你們的報名,下次營隊還是歡迎你們再來參與。(外籍生延至6/25報名截止,歡迎踴躍報名。)


正取學員注意事項:

1. 錄取通知將由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部落格發布、手機簡訊及e-mail通知,請正取學員收到錄取通知後回覆信件,並於信件標題註明姓名及是否參加。

2. 請於收到錄取通知後,於6/10前(以郵戳為憑)將保證金1,000元,以郵局現金袋掛號方式(恕不受理支票或匯票),郵寄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5巷1號2樓),並請於現金袋上註明姓名、聯絡電話及「報名第四屆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字樣。

3. 如未於期限內(以6/10郵戳為憑)完成報名手續者,視同放棄。

4. 保證金於學員結訓後,繳交活動心得文字一篇或影像紀錄一份後發還。

5. 行前通知預定於7月9日前以e-mail寄發,請依指定時間、地點前往報到。

6.因暑假旺季,營隊首日預計於7/19中午12:40於台東火車站集合完畢,提醒需要購買火車票之學員能及早處理,謝謝。

7.本次活動,由本營隊辦理團體旅遊平安保險。


備取名單方面,則按以下公佈之遴選標準排序。

請各位查收報名時填寫的e-mail,我們將與您聯絡。
如有任何問題,請寫信到greenislandstory@gmail.com
或電 0986-185-152 人權體驗營 楊同學

正取名單
周恩余 周彥廷 李威漢 周加硯 陳伯彥 劉介宇 呂彥玫
鄭雅云 李炫毅 蘇庭卉 沈佩誼 鄧亦洺 陳聖光 蔡瀞慧
周家宇 李明翰 黃旭巧 林秉宜 徐婉真 王曉琳 何靖婕
謝欣芸 王端儀 楊彣華 潘姵儒 郭哲余 王宣蘋 周家緯
張凱婷 胡建華 郭姵君 吳佩穎 葉力菱 王賢起 顏定敏
劉容妤 王姿文 林于婷 陳涵文 黃忠偉 呂新禾 洪慧儒
江瑞萍 郭瑾燁 汪德方 陳南旭 柯渝婕 陳睿穎 陳菽芊
楊佳馨


備取名單(依序)
01李采蓉 02蔡雅婷   03陳千凌   04吳敏嘉   05廖庭萱  
06溫偲翔 07許惠慈   08趙婕均   09陳宜君   10陳也禎  
11洪筠絢  12張雯婷  13趙彥淞  14蔡佳恬 15董書伯  
16陳冠君  17李怡俐  18宋伯濤  19陳佳菁  20蕭斯尹  
21蔣仲銘  22朱文妮  23洪逸婷  24蔡鈞如 25郭憶琳  
26黃怡菁  27張傳佳   28陳孟絹  29林睿洋  30李依珊

*6/14將確定正取名單是否參加,若有無法參加者,將依備取順序依序替補,並以簡訊及e-mail通知。

**6/25將公佈外籍生名單15人,若公布之時外籍生人數不足,不足名額將依備取順序替補,並以簡訊及e-mail通知。


第四屆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工作團隊敬上

化成千縷微風,遨翔在廣闊的天空

——向先行者致敬

文/蔡宏明

2009年1月21日,第三屆青年體驗營的第三天活動,上午八點鐘,學員來到台北市六張犁公墓,追悼五0年代埋屍於此的民主先行者。他們走過井然的墓區,踏過墓道台階盡頭,穿越土丘雜林間的小徑,來到先行者的埋屍之地。他們來到這個白色恐怖時期的亂葬崗,仔細端詳埋在土地上,刻著當年被槍決的英靈的每一塊墓碑,學習一段人權歷史,獻上最崇高的敬意。


五0年代白色恐怖期間,被當局「審判」槍決的,有些外省人沒有在台親人為其收屍,也有台灣人沒有親人認屍的,被送到國防醫學院當醫學院學生的大體解剖教材,解剖後都被埋葬在這裡。在那個高壓統治的時代裡,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敢探究被槍決者的屍體去向,久而久之,受難者被埋屍於六張犁的事情就變成一項秘密。


直到解嚴以後,1993年5月來自苗栗的受難者家屬曾梅蘭輾轉在此找到當年被槍決、但屍骨無蹤的哥哥徐慶蘭墓塚,消息傳開後,一群當年的倖存者才相約來到這四十幾年無人聞問、無人祭悼而的荒涼墓群。每座墓塚只象徵性地立了一塊比磚頭稍大刻著亡者姓名及日期的墓碑,墓碑上的字已經模糊不清。四十幾位當年已經七十幾歲的老難友,合力揮汗清理了將近一週,在三個現場清理出將近兩百個墓塚。這些埋屍於此的英靈,當年是一群滿腹理想與熱情的優秀青年,只為了想建立公正合理的社會,卻慘遭執政當局的格殺,草率埋葬。


倖存的受難者回憶,當初被一同監禁在軍法處的難友,某天清晨被點名押往刑場,從此天人兩隔,再次邂逅時自己已垂垂老矣,而難友卻已然是亂葬崗中無人眷顧的孤墳,令人感慨萬千。


同往的長輩,五0年代倖存的受難者陳英泰、黃廣海、邱承美,為年輕學員解說過去的歷史。然後大家在先行者的墓碑前獻上一朵白玫瑰,代表追思與崇敬。陳英泰先生為逝去的難友獻唱〈千の風になって(千風之歌)〉。陳先生唱著: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眠ってなんかいません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渡っています

秋には光になって 畑にふりそそぐ
冬はダイヤのように きらめく雪になる
朝は鳥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目覚めさせる
夜は星になって あなたを見守る

私のお墓の前で 泣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そこに私はいません 死んでなんかいません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渡っています

千の風に 千の風になって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渡っています
あの大きな空を 吹き渡っています


歌聲中,微風吹過,彷彿英靈們在告訴倖存者,不要哭泣,他們並沒有離開人間,而是化成千縷的微風,遨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
註:〈千風之歌〉歌詞中譯(張桂娥譯)如下: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沈睡不醒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秋天 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地間
冬天 化身為白雪綻放鑽石光芒
晨曦升起時 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
夜幕低垂時 幻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 我沒有離開人間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化為千風 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人權青年體驗營

2008年5月及9月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在文建會及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協助下,分別在綠島人權紀念園區舉辦兩次人權青年體驗營,參加學員與受難者反應熱烈。


體驗營由在校學生創意自主安排、設計行程,為園區與NGO團體的合作,開啟了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新模式,增進受難者與青年之間的世代緊密互動。2009年1月19- 22日,第三次人權青年體驗營在台北吉林路天主教道明傳道中心舉辦,這次營隊除了上課內容豐富,具有啟發性,還有兩項特色:一、讓學員與受難者利用一天半的時間,巡訪台北相關的歷史遺址及參觀紀念館,二、邀請南韓學者及濟州島NGO的年輕人來台參加體驗營,跨出人權歷史學習的國際交流的第一步。

    ◆營隊上課/住宿地點:天主教道明傳道中心位居台北市中心偏北,建築風格與中心服務事工和當地社區混和成有趣的關係。(曹欽榮 攝影)

    ◆韓文翻譯鄭乃瑋(左三)剛從南韓學成歸國,全程協助翻譯,與南韓李大勳老師(左一)、宋知恩(左二)、梁棟圭(右二)討論。(曹欽榮 攝影)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作為世界上少有的島嶼人權歷史遺址博物館,從2002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局部開放以來,不斷在社會關注下成長、發展。目前,園區除了開放綠洲山莊監獄遺址現場提供遊客參觀外,整體計畫下的子計畫硬體工程陸續進行中,也持續執行博物館與觀眾溝通的展示和活動。


園區2009年的年度計劃以「2009綠島和平對話」為主題,執行一系列計畫,第三次的人權青年體驗營是系列計劃下的活動之一,深入的課程與活潑、多元的互動方式,讓年輕人感受學習人權歷史的重要性。

    ◆第三次人權青年體驗營於第二天參訪台灣人權景美園區,於政治受難者押房入口前合影。(曹欽榮 攝影)
文/曹欽榮

《2009綠島‧和平‧對話 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學員手冊(第三屆)》

    ◆《2009綠島‧和平‧對話 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學員手冊(第三屆)》封面。照片攝於2007年12月10日台灣人權景美園區開園日,圖為園區入口的「白鴿之牆」。(曹欽榮 攝影)

序/和平對話與傳承
「綠島文化園區」在台灣人權歷史重要的遺址中,秉持著「人權歷史、島嶼生態、和平文化」的宗旨,不斷茁壯與成長,除了史蹟史料調查與文物蒐集,更努力躋身於國際著名的和平博物館之列,將園區深刻的人文內涵,融入綠島自然生態之美,成就多元化、國際化的深度旅遊資源。

「青年體驗營」是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2009綠島‧和平‧對話」活動「和平博物館國際論壇」之一。而「和平博館國際論壇」是與世界著名和平博物館展開交流的起點,預定今年八月透過邀請日本、琉球、韓國的和平學及和平博物館專家學者進行對話、參訪園區;同時舉辦「青年體驗營」,邀請這三地的外國青年參與,和台灣年輕世代交流,達到和平溝通的目的。本次體驗營先邀請韓國和平學研究者,及二位南韓青年參加,開啟台韓交流。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在綠島舉辦第一、二屆「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該項活動對台灣人權歷史的釐清、喚起年輕世代關心台灣人權意識,很有成效。尤其許多當年的人權受難前輩,在歷史場域中現身說法,讓年輕世代「體驗」無法從文本知識中獲得的悲苦,特別具有療癒歷史創傷,及世代傳承的作用。

「青年體驗營」活動對提昇我國國民的人權意識,促進族群融合與民主化,具有深遠的意義。今年「青年體驗營」以過去營隊經驗為基礎,學員都屬年輕世代菁英,幹部也由過去營隊的學員養成,是台灣人權教育的「種子」。過去營隊學員曾以「用我的青春為你護航」來肯定受難者漫長監禁生活的社會意義。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期待「青年體驗營」能持續舉辦,在不止息的和平對話中,讓營隊精神成為護航台灣人權與民主的傳承。

營隊介紹/走入封印的歷史,踏上人權之路
2008年5月,我們舉辦了第一屆的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六十幾位青年在綠島,見證了半個世紀前的青春歲月。同年9月5日到7日,我們又舉辦了第二屆的營隊。兩屆營隊總計一百多位的年輕朋友,先後踏上綠島的土地,走入那段被封印的歷史......

許多年輕人在親身和受難者長輩們接觸前,對白色恐怖的真實性存疑。然而在親眼目賭八卦樓的牢房,以及親耳聆聽長輩們的故事之後,雖然訝異,但他們相信了,並且因為這段歷史感到錐心之痛。

因此,青年們想要身體力行,他們急切的想要為長輩們做些什麼。於是,有些人開始自己找資料、參加讀書會,想要更瞭解這段歷史;有些人加入口述訪談的行列;有些人,和長輩成了好朋友,變成長輩家中的常客。營隊後,年輕朋友們開始主動的關心「白色恐怖」的相關議題。

我們也發現,營隊不只改變了青年,也改變了長輩。他們變得溫柔,而且更願意訴說。重要的是,他們的磨難有了新的意義。

因此,在兩次圓滿的綠島營隊之後,這一次我們在歷史遺跡豐富卻不見得為人所知的台北,提出第三次邀約。營隊根據每個時期的歷史背景脈絡,設計課程、安排生活體驗的細節活動,以知性理解的方式學習和反思,藉此激發多元想法。更重要的是,透過世代對話,將想像中遙遠的時空事件拉回我們身邊,而我們能為這些身邊的人、事做些什麼呢?


    ◆學員手冊 p.8~p.11,活動日程表。

青年體驗營報導-1

始業式
參與籌劃營隊的21位同學們剛結束期末考,馬上再投入舊曆年前的營隊活動。中午一點之後開始報到,熱騰騰的活動手冊經過一夜最後校對,一大早送印,及時送到會場。一點四十開始始業式,由林世煜主持,說明促成這樣的營隊活動,包括公部門、民間NGO團體和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是我國民主化轉型過程,藉由博物館活動進行了解歷史真相的難得營隊。


曹欽榮代表協力單位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及執行單位台灣游藝公司,歡迎大家在舊曆年前來參與營隊,這次營隊嘗試跨越國界,開始台灣和南韓的青年交流,意義非常特別,歡迎3位韓國朋友,謝謝二二八基金會送給每位學員一本《兄弟的鏡子-台灣與韓國轉型正義案例的剖析》。特別要向受難前輩表達謝意,接下來幾天,學員將會與許多位前輩碰面。

    ◆《兄弟的鏡子-台灣與韓國轉型正義案例的剖析》封面。

主辦單位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代館長陳勝興與傅傑偉特地自台東來台北,向大家致意、歡迎並感謝大家參與,讓園區活動更豐富。


50年代白色恐怖導言

分為三段:

(一)、觀賞一小時「白色見證」口述紀錄片:

「白色見證」是為了2002年12月10日綠島人權紀念園區先期開放製作的口述紀錄片,由園區規劃團隊提供先前採訪的受難者20多位,進攝影棚錄製了一星期,總時數超過60小時,影片從錄製到剪輯完成歷時半年,由當時剛從美國學成歸國的滕兆鏘導演總其成。影片最初的構成,希望由受難者親身敘述,讓觀眾了解白色恐怖個人遭遇從逮捕到出獄後的生活,這支影片在畫面裡由16位受難者述說,以50年代受難者為主,包括了外省、客家、台籍受難者。很可惜的是一位桃園復興鄉原住民受難者林昭明,因為不清晰的北京語或台語或較弱的聲音,被忍痛割捨,在此必須向沒有在畫面上出現的受訪者致最大的歉意,其實過去採訪林昭明時,他流利的泰雅語及日語,分享了很多北部泰雅族群的歷史和傳奇,最特別的是原住民在白色恐怖時代,面臨弱勢族群生存的多重險惡處境下的抉擇,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特別提到他,影片製作遺珠之憾,讓我們深切反省受難者處境的難題,語言標示了弱勢者的歷史述說再弱勢化。當影片引起許許多多的長期回响(這支影片公共電視台曾經主動播放3次),影像作為口述歷史紀錄也有珍貴價值,這個時代影像無所不在,我們必須知道影片再現功能的限制。

    ◆白色恐怖DVD封面與封底。

    ◆林昭明,涉台灣「蓬萊民族自救鬥爭青年同盟林昭明等案」(1954年),判刑15年。(曹欽榮 攝影)

歷史見證的難題一直是在謊言中追尋真實-探觸人性的道德本質。透過現代傳播媒介捕捉的影像是否能保存真實的記憶,展現人在歷史中的艱難處境?不無疑問。歷史真相、事實、錯綜複雜,因果糾葛。誰又能代表訴說趨近於真相的記憶?影像和歷史記錄之間的理論探討一直是個有趣的課題,有待研究者的深入思辯。透過影像微妙的記錄歷史見證者的話語、神情、思緒,是現代社會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方法之一,影像在紛雜的歷史回溯中無法鉅細糜遺的記錄,它卻是不可少的有力媒介──一種再記憶,錄攝了當代人回應歷史情境的當下歷史。


由著名導演史帝芬.史匹柏所創立的「大屠殺倖存者影像歷史基金會」,在1999年首度推出的「消失的1945」(The last Days)歷史紀錄影片,在全球各地上演。無以名狀的二次大戰「大屠殺」事件,透過倖存者的生命史,拉近了觀眾對歷史事件的距離,呈現與「辛德勒名單」、「美麗新世界」迥異的影像旨趣,更加貼近了歷史事件的時間縱深,有著幽微的心靈在歷史長流裡由絕望、茫然、甦醒、期望的曲折過程中的真切體驗。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綠洲山莊禮堂原來作為展示中心的兩支影片《青春祭》(30分鐘)和《白色見證》(60分鐘),經由受難者集體回憶白色恐怖的歲月,自剖個人生命史中暗淡的一頁,令人動容。《青春祭》邀請了五○~七○年代的受難者到綠島新生訓導處、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拍攝,以現地的歷史遺址為背景,舖陳白色恐怖的始末,作為參訪者進入園區參觀的導覽影片。《白色見證》經由受難者自述白色恐怖的經歷,訴說著生命中無邊無際的煉獄心情,影片由偵訊、刑求、等待.審判、開庭.判決、死亡行進、火燒島、思想改造、患難情誼、歸鄉、無形的煉獄,串連成第一次由受難者集體記憶的白色恐怖紀錄影片。自我剖析生命中珍貴的真實情感,更甚於對當局天羅地網迫害的控訴。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綠洲山莊禮堂。(劉振祥 攝影,台灣游藝 提供)

    ◆走道牆面展示著部份白色恐怖死難者名單。(曹欽榮 攝影)

    ◆展場正在播放著白色見證的影片。(曹欽榮 攝影)


「講出那時的真相,是我最大的願望」受難者如是說,而這樣的願望在過去五十年,卻在官方有意掩蓋、受難者深埋心底、整個社會害怕那樣的過去,集體忘卻歷史記憶的症候下,逐漸糢糊。

228之後全台大清鄉,不到兩年的時間,鋪天蓋地的白色恐怖籠罩台灣,更多的青年繫獄、就義,那個時代的青年想什麼?做什麼?他們目睹了228的腥風血雨,他們能做什麼?又做了什麼?動盪的局勢下,他們關心社會所付諸的行動給了我們什麼歷史的啟示? 228之後,白色恐怖犧牲的一代,反映了險惡時局下,人在困阨中不屈的靈魂,繼續追求社會公益的實現;歷史的啟示照映了當代社會─民主化的真正實踐在於每一位公民不放棄的追求公義、人權的社會。

(二)、觀賞影片後與四位50年代受難長輩吳聲潤、衛德全、蔡焜霖、林約幹座談:他們分別說明自己所遭遇的白色恐怖案情概要、生命經驗。

    ◆吳聲潤,涉「省工委台北市委員松山第六機廠支部傅慶華等案」(1951年),判刑12年。(曹欽榮 攝影)

    ◆衛德全,涉「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宋孟韶等案」(1950年6月),判刑10年。(曹欽榮 攝影)

    ◆蔡焜霖,涉「省工委台北電信支部張添丁等案」(1950年),判刑10年。(曹欽榮 攝影)

    ◆林約幹,涉「省工委桃園龜山支部陳盛妙案」(1951年),判交付感化。(曹欽榮 攝影)

(三)、由林邑軒、林傳凱同學分別以「省工委」、「五0年代外省籍受難者政治案件類型簡介」簡報台灣在1950年代白色恐怖背景。白色恐怖起源說、白色恐怖與228事件後的關聯性,當時台灣島內外的國際情勢,在目前並未形成清晰的多面論說,提供當代人參考。兩位林同學以短時間投入白色恐怖研究而提出一些暫時分類、詮釋方式,說明台籍與外省籍白色恐怖的背景,提供學員有益的初步了解這段還未被清楚了解的歷史。來自南韓的李大勳老師以認識漢字的方式,課後對雙林的簡報印象深刻。

人權青年體驗營後記-1

預期的冷鋒在營隊結束後抵達,冬天的太陽不見了,1月23日上午,灰冷的台北,開車送三位韓國朋友前往桃園機場,車流很密,新年快到的關係吧!他們除了對營隊四天活動印象深刻,一再感謝有這樣的交流機會,對雙方的年輕人應該幫助很大,路上談話值得一記三則:

一、公民力量
李大勳提到南韓民間watch dog-PSPD(People's Solidarity fo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或稱為公民參與連帶)在韓國的情況,PSPD目前有50位經常性全職工作人員,

全面性綿密的進行監督政府作為,PSPD認真監督政府、國會、司法的年度報告書,政府各單位非常重視。PSPD於1994年成立,李任首任PSPD辦公室主任,草創當時無薪工作人員有15位,目前PSPD預算多數來自廣大社會大眾的小額捐款,也有少部分中產階級捐款較多,有律師每月捐100美金,有高中生每月捐1元美金。目前,台灣NGO面臨新階段的挑戰,民主深化與公民力量的實踐經驗,南韓NGO結盟經驗發揮強大力量,提供我們珍貴的參考。


二、六張犁墓園印象

李大勳在白色恐怖墓園區接受訪問說:「整個墓園的氣氛侵襲我的心頭,帶給我很大震撼!聽到受難者唱著〈千風之歌〉(受難者陳英泰唱),我知道這首歌,它由受難者在這樣的地方唱出,帶給我很深的歷史感。」另外,他聽到受難者黃廣海高興唱起〈五星旗歌〉,用來表示:現在,這是個自由的時代,他要唱現代人不太知道他們當時所唱的歌曲。李大勳問:「他為什麼唱得那麼高興?」我回答:「黃先生為這個自由的時代而唱,唱的內容是歌頌五星旗的歌詞。」李說:「難以想像!這一點台灣與南韓不同,在南韓不可能公開歌頌北韓國旗,多說一點對北韓的好話,可能就是危險份子。」李大勳父母從北韓到南韓定居,至今要回到北韓探望親友,是非常困難的事,縱使在北韓定點會面都很難。

    ◆50年代受難者陳英泰在六張犁白色恐怖墓園為學員回憶起難友,為難友唱日文版「千風之歌」。出席六張犁墓園的受難者除了陳英泰、黃廣海之外,還有邱承美。(曹欽榮 攝影)

    ◆邱承美與學員在白色恐怖墓園分享他所知到的難友故事。(曹欽榮 攝影)

千風之歌 歌詞: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沒有沈睡不醒,

化為千風,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秋天,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地間;冬天,化身為白雪綻放鑽石光芒。

晨曦升起時,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夜幕低垂時,幻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請不要佇立在我墳前哭泣,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離開人間,

化為千風,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化為千風,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

三、六張犁墓園外省籍死難者
李大勳聽到我轉述張茂桂老師在1月22日綜合座談向同學說的小故事,他馬上用筆記錄下來。張老師提到1月21日上午第一次到六張犁墓園,心情非常的複雜,當天下午回家陪母親吃午飯,他問母親知道六張犁墓園有很多外省籍白色恐怖受害者嗎,母親沒有直接回答他,跟他說過去了就別提了,張老師跟母親說,媽媽應該為兒子感到驕傲呢,沒有很多外省籍的小孩知道六張犁的事。張老師的母親不再說什麼了。張老師藉這則故事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知道這麼多白色恐怖故事之後,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

    ◆在六張犁墓園,大家為白色恐怖死難者獻花,張茂桂老師將花獻給夾雜在孤倒竹木間的小小墓碑。(曹欽榮 攝影)

人權青年體驗營後記-2

    ◆台北228紀念館中央棟二樓白色恐怖展區,照片上右下方黑白照片,是1998年所拍的六張犁白色恐怖墓園第三區。(曹欽榮 攝影)

許多學員提到這次營隊活動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白色恐怖六張犁墓園,1月21日,原本擔心冷鋒影響一整日的戶外行程,當天卻出了大太陽,一行七、八十人從崇德街(和平東路三段+基隆路附近)走上白色恐怖第三墓區,活動進行過程是:靜默行進、到達石塊墓碑散落的第三區、默禱、受難者講話、受難者歌唱、每人帶著一束花獻給死難者、分組訴說受難者的故事、結束、鞠躬安靜離開。

墓園,應該是亂葬崗吧!是一處時空凝結的地方,縱使遠處101大樓高聳,市中心鬧區喧嘩;而這方寸雜木林間的山坡,上百座50年代白色恐佈死難者最簡易的石塊墓碑,散落山坡各處,到了現場,您會想去一座一座墓碑看看,到底是誰?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這樣?衝擊內心的問題揭開了探究歷史的隙縫,林間風聲、草木氣息、現場氛圍打開來訪者身體五觀的知覺;讓人意識到生死瞬間、思想及不再思想的霎那,在一個人獨自來到這樣不能再簡易的墓區時,時間停滯,讓人思索起生與死的生命哲學。

    ◆學員小組討論:認識冰冷墓碑上(張錦生)的死難者行跡。(曹欽榮 攝影)

1931年出生,牽連1950年台灣省工委桃園街頭支部林秋祥等案的受難者呂沙棠在軍法處(今台北喜來登飯店)的4位同房或同案難友,曾經託付他生前遺書。上海籍的張錦生被中共派遣來台,於基隆被捕,在軍法處3、4坪大關了20幾人的牢房,呂沙棠與張錦生曾經同房,呂沙棠的口述證言說:

「他因為有帶紙進來,就在廁所馬桶蓋上面寫遺書,還捲成像一支香煙大小,本來想塞在短褲的褲襠,但是怕鼓起來被發現,剛好鞋墊中間有縫,所以藏在鞋墊裡,後來,管理人員發現鞋子有問題,但是沒有人承認,只有我知道但是我也不敢講,後來追究不出來就被放了,七月時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快到了,所以就告訴我遺書的內容,他要被槍殺前還有預感,可能是明天或是後天,我就問他張大哥你最想吃什麼,因為那時候我已被判決,只是還沒有被送出去,家裡可以送東西來,他說我最想吃新鮮的鳳梨,我就叫姊姊去買鳳梨,把鳳梨拿給張大哥吃,張大哥說他這樣很滿意了,吃過鳳梨,過兩三天早上三點多,門打開就叫他把東西拿出來,他就把西裝脫下來留給另外一個人、毛夾克留給我,一件棉被給黃鼎實,他穿著白襯衫去了,」

(備註:2006年3月14日呂沙棠採訪紀錄,呂沙棠,1931年生,涉1950年台灣省工委桃園街頭支部林秋祥等案,判刑12年。張錦生,1920年生,1951年7月13日槍決。呂沙棠同案黃鼎實、施教炉、林秋祥3人,1951年10月8日被槍決。)


張錦生於228事件前,曾以公務員身分,全家來台,他喜歡吃台灣鳳梨,228之後張錦生全家回到上海,1951年張錦生被派來台,從基隆上岸後被捕,1951年7月13日被槍決。呂沙棠與張錦生同牢房一面之緣的關係並未結束,1993年受難者團體發現台北六張犁亂葬崗三處,204名白色恐怖死難者埋屍於此,多數是在台無親人的外省籍人士,包括留下228《恐怖檢查》版畫的著名版畫家黃榮燦(力軍),以及少部份沒錢領屍的台籍家屬;張錦生兒子來台,攜回父親的遺骨,呂沙棠慢一步沒能在台灣與張錦生兒子會面,等待著另一次赴中國旅遊的機會,從北京脫隊去上海與張錦生太太見面,親口轉述獄內與張錦生的最後相處。之後,張錦生太太每年都會從上海寄來賀年卡。

    ◆2009年1月9日,呂沙棠再度於桃園家中受訪,拿出2008年上海寄來的賀年卡。(曹欽榮 攝影)